昨晚睡前阅读,看到“习惯性防卫”的时候,我惊呆了,自己原来一直会习惯性防卫。
习惯性防卫我的理解是,当一个人提出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建议的时候,得到的是身边人反对的声音,他会采取对抗的方式,关上沟通的阀门。
这从侧面表明,他是不够自信的,本来是想着从外界获取表扬,但得到的是别人的反对。此时,他就会本能的开启防卫的模式。
防卫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,人本能的反应就是保护自己,这很正常。只是这会让自己进入一个无法跟人正常交流的状态,有40%可行性的建议也被埋没了。
一个建议提出来,肯定会有反对的声音,这不代表建议不好。在大家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后,才会让建议更加完善,成为更加有可行性的建议。
平时我跟老王相处的时候,由于彼此的消费观念不同,经常会在消费的时候起冲突。次数多了,我就有了自动化模式。
毕竟是成家了,但凡大点的消费就会商量,但每次都会不欢而散。自己单身的时候消费比较自由,成家后就得考虑家人的意见。
可是每次商量,一旦老王反对,我就会开启习惯性防卫。也不去听他为什么反对,还会去埋怨他。结果要么不了了之,要么我坚持己见。
好几次老王气不过也埋怨我:你是怎么学习的?怎么接受培训的?怎么每次碰到我,火气就这么大呢?
其实我不是针对他,只是我开启了习惯性防卫,还是处于过去的方式对待他。他也没认识到问题的根本,两人注定了都生气。
当人处于过去的错误模式中,对方也会习惯性的启动过去的模式。其实有时候,他不是想反对,只是想听听为什么。而我太过讷于言,懒得跟他解释。结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。
我发现我不仅仅是跟老王这样,跟自己的父母,跟其他人也会启动习惯性防卫。
比方说:大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,我心里本来是有想法的,可能不够完善(太过要求完美),我会预先假设其他人会反对,还没等对方把话说完,我就启动习惯性防卫,关闭了沟通的通道。
因此我经常有种错误的认识,我的建议从来没有得到过其他人的认可。真正的原因是哪怕我的建议再有建设性,我不跟其他人讨论,去完善建议,肯定是不会得到其他人认可的。
放平心态,不要预先假设任何东西,一个建议提出来,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,让大家去畅所欲言的提出想法。
更好的做法是参会人员中有一人去做记录,记录下每个人的想法。
最后综合、整理、归纳后,再拿出来继续讨论。一个不完美的建议,会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下慢慢变的完美。
记得樊登老师说过一个事情:当时他给招商银行做培训,内容是“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”。
樊登老师邀请行长和全体工作人员参会,让大家发表想法、建议,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的说。不管好坏,都大胆的说出来。
当时有一个客户经理说:我们可以不接待那些不满意的客户。
行长听到这句话,就开始皱眉头,想说话制止。樊登老师作为主持人和培训老师,观察到了这一细节,就抢着发言说到:好,记下来。
行长只得把本来想说的话咽下去。
大家都发言完毕后,就开始逐个去分析刚才的意见和建议。当询问那个客户经理的时候,就问他: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建议呢?
客户经理说:据我观察那些不满意的客户基本集中一类业务上面,比如来行里交话费的老人家,因为窗口少,他们等待的时间比较长,就会不满意,甚至生气。我们可以只做大客户,把这些业务砍掉。
行长听完直点头,说:有道理。
后来招商银行真的把这块业务砍掉,客户满意度也慢慢提升了。
行长在听到客户经理“貌似荒诞的建议”的时候,会本能的启动习惯性防卫,那接下来其他人也不敢大胆的发言了。
樊登老师开会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畅所欲言的,说什么都行,开玩笑都行,而不是只听那些“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建议”。
习惯性防卫会让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束之高阁,甚至被埋没,打开交流的通道,让交流变的无障碍。
其实反对并不是针对“说观点的人”,只是针对“观点本身”。当想通这一点的时候,就会发现大胆说出观点本身也是一种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