染发是否致癌?染发剂质量问题也一再挑动着爱美人士的神经。

美发护发
随礼擂茶
2018年04月12日 19:46

图、文/知名博主@揭西随礼汇

染发是否致癌一直是现代人心头的一大疑虑,染发剂质量问题也一再挑动着爱美人士的神经。

“黑眼睛、黑头发、黄皮肤,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”。这首曾火遍大江南北的歌里提到的黑头发,是中国人特征之一。

但近年来随着美发行业发展,绿发、紫发、粉发、奶奶灰等各种颜色出现在大街小巷。

刘诗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,平时倒腾起头发来毫不手软,有网友不完全统计,刘诗诗曾在半年内换过20多个发型。

不仅换发型,发色也换过不少。

染发,早已成为一个潮流。

然而每次走进理发店,都不由想起父母的叮嘱:不要染发!染发致癌!

染发是否致癌一直是现代人心头的一大疑虑,染发剂质量问题也一再挑动着爱美人士的神经。

2018年3月15日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(CFDA)发布了《总局关于85批次染发类化妆品不合格的通告》,其中包括不少美发品牌。

2018年第一季度没结束,不合格通告就已达5次。

但染发,真的致癌吗?

揭开染发的秘密

有些人连头发的构造,染发的原理都不知道,就大呼“染发致癌”,头发听了都委屈。

人的头发主要由表皮、皮质和髓质三层构成。

其中表皮层被称为是“头发的外衣”,呈毛鳞片状,能对头发起到保护作用,我们平时所说的发质“软硬”指的就是毛鳞片层数的多少。

皮质层占到了头发结构的五分之四,人类头发的颜色与这一层密切相关。

头发的髓质层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,从头皮吸取营养以供头发生长。

头发的结构图

现在市面上的染发剂,根据配方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:暂时性染发剂、半永久性染发剂和永久性染发剂。

不同类型的染发剂,染发的原理也不同。

暂时性染发剂只是将染上的颜色覆盖在头发的表面,也就是表皮层的毛鳞片上,不会更进一步渗透到皮质层中,洗发后颜色就会褪去。

市面上常见的此类产品有彩色发胶、彩色发蜡等。

一苗族妇女用彩色发胶装扮着传统的苗族头饰 | 视觉中国

半永久性染发剂多采取分子质量较小的染料分子进入头发表皮层,部分进入皮质层,这并不会改变头发的基本结构,通常情况下洗5-10次就可以完全褪色。

相比于前两种通过清洗头发就可以褪色的染发剂来说,永久性染发剂是将显色剂与染料中间体的填充物混匀,从而促使二者发生化学反应。而这只能通过头发的自然生长进行迭代,其化学成分更多且更复杂

通常我们所说的染发剂指的都是氧化型染发剂。目前氧化型染发剂在市场上占有量最大,相比暂时性染发剂和半永久性染发剂来说,其争议最大。

2017年12月27日,西班牙马尔贝拉,“肯娃娃”罗德里戈·阿尔维斯在发廊染发 | 视觉中国

接触染发剂的人一般是两个人群,染发剂使用者和美发工作者。许多染发剂问题也都集中在这两类群体中。

早期染发剂配方中含有芳香胺,随后研究人员发现芳香胺会导致动物罹患癌症。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,一些染发剂生产商做出相应整改,降低了染发产品中的芳香胺比例。

尽管染发剂一再更换成分,对它的质疑却没停止过。

一些研究者将染发剂与患血癌与骨癌的风险增加联系起来,但在进一步研究中没有得到证实。

根据对各项研究的审查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认为,没有足够证据认为染发剂会致癌。

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认为染发剂致癌,规范染发剂的重要性仍值得注意。

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(FDA)对染发剂在内的化妆品安全性进行了规定,但染发剂产品的安全责任大部分都落在了制造商身上。

只是管理局的大部分作用都落在了后期监管与产品监督层面。

如果情况过于严重,FDA甚至可以获取联邦法院的命令,勒令其停止销售,由美国执法人员扣押产品或发起刑事诉讼。

2016年9月10日,纽约春夏时装周街头潮人 | 视觉中国

中国也十分重视染发剂的监管。

2015年7月,北京市药品检验所与欧洲化妆品协会染发产品工作组共同举办了“中欧染发产品毒理学技术规范”研讨会。

实验测试 | 视觉中国

随后,北京市药品检验所将同欧美实验室合作,研究用3D皮肤模型进行染发产品基因毒性评价,使技术规范进一步与国际接轨。

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染发产品的监管也不曾间断,不合格批次的染发产品会被挂在公开平台。

“植物染发”不靠谱

从2006年到现在,十多年过去了,“染发致癌”这一话题的持续关注,足以证明人们对化学制剂的“不信任”。

在需求主导的市场环境下,“植物染发”开始席卷染发市场。

一夜间,“植物染发”成为时下最火爆的染发技术,仿佛“植物制剂”既能满足人们的爱美需求,又不损害人的身体健康。

其实有关“植物染发”的安全性,央视早在2015年就指出:植物染发不一定安全。

商家宣传的“温和配方”、“不伤头发”,其实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,只要含有“苯二胺类”,或对苯二胺,就都不属于植物染发剂。

苯二胺是染发剂中最有效的成分,没有它,颜色就很难在头发上固定,但它很容易导致人过敏。

央视曝光染发带来的问题 | 视频截图

有关“植物染发”的商业陷阱早就被披露过,以此为卖点的行为却屡禁不止,在某电商平台搜索“植物染发”,大部分商品标签中都会出现“一洗黑”的标语,但是在商品描述中,只说自己的产品是纯植物,却没有具体说出植物成分。

事实上,这是一个“指甲花”骗局。

指甲花又称海娜花、散沫花,是该植物的叶子和花经过晾晒、烘干、研磨而成的植物粉末。

指甲花又名散沫花,原产于非洲、南亚等地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| 维基百科(Wikipedia)

因其本身是棕红色,所以,作为染料也只能染出棕红色或红褐色。

这种植物在中国分布极少,基本是从印度、巴基斯坦等国进口的,因为印度、巴基斯坦等国有使用海娜粉染发、文身和点眉心的历史。

2016年7月18日,尼泊尔加德满都,人们在用指甲花做成的染料在身体上画图案 | 视觉中国

中国卫生部早在2007年发布《卫生部关于指甲花不能作为染发剂成分使用的批复》文件,其中明确指出,指甲花(海娜花)不得作为染发剂成分使用。

但这些年“海娜花”摇身一变变成了商家口中的“海娜粉”,还打上了“印度海娜粉”的进口标签。

海娜植物染发实体店

最浅显的道理,化学制剂染发都需要长时间等待,号称无添加无伤害的“植物染发”更不可能做到“一洗黑”。

植物的颜色丰富,可以做成天然染料的也的确不少,但用作为染发的的单一原料是不太可能的,大部分的植物都带有光毒、光敏性,甚至引发过敏。

随便染发才致命

事实上,大部分正规渠道购买的染发产品都是可以信赖的。

在“染发剂”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,真正致命的不是我们一直介怀的染发剂,而是人们随便染发这一行为。

2017年9月6日,四川德阳邓女士7小时染发4次头皮变绿休克后入院被剃光头 | 成都商报

染发剂中的“苯二胺”,是染发剂中最受争议的成分,世界范围内没有科学研究可以明确证实“染发致癌”,但它的致敏性却是无法反驳的。

2006年,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将苯二胺列为当年的接触性过敏原,其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。

回想的第一次染发经历,有多少人记得理发师提前讲了染发剂致敏的可能性。

又有多少人在染发前遵循试敏原则,将同款染发剂涂抹在耳后,48小时内不洗掉,进行观察测试。

随便染发致敏,无论是在理发店还是自己在家染发,都不能忽视染发前的测试工作。

如果染发后出现头皮发红、瘙痒、脱屑,或者头皮和脸水肿或长水疱等症状,请尽快就医。

随意染发的行为,还表现为频繁染发。染发剂中具有一定含量的脱色剂,但脱色剂会对头发的毛鳞片造成伤害,使头发变得更加易断。

如果在三个月内反复染发,会使头发无法自我修复,对头发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。

染发的次数最好控制在一年两次,如果担心新长出来的头发对整体发色有影响,可以选择“补染”的方式,但是要避免与头皮直接接触。

特殊人群尤其要避免随意染发。

1.头皮有外伤破损,或是病变生癣、有疖等破溃性疾病患者,在伤口未能痊愈之前不能染发。

2.患有过敏性疾病,如哮喘、麻疹、湿疹的人群也不宜轻易染发。

3.妊娠、哺乳者也不宜为了“时尚”冒风险。

4.年老体弱者,或肝肾功能不全者,由于解毒能力有限,中毒风险比起常人偏高,因此最好尽量不要染发。

虽然亚洲人的黑发是一种标志,但它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。

在物质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,人人都有权利追求时尚。

只是,爱美,也要注意健康哦。

染发剂 刘诗诗 头发
你该读读这些:一周精选导览
更多内容...

TOP

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