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有一些年纪很大的理发店:
①拍过电影的【和平美发屋】
②小时候跟妈妈一起去的【华安美容馆】
③“格格不入”的【沪江理发店】
④比爷爷年纪大的【建新理发店】
......
如今这些店,还好吗?
《纽约纽约》取景地的理发店
【和平美发厅】
电影截图《纽约纽约》
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,许多人都为出国狂热,电影《纽约纽约》中的米先生回国后还要找廖师傅剪头发。
生活中的廖师傅已经白了头发,店里的其他理发师也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姨。
上世纪的装修风格遍布理发店的每一个角落,洗头位只有一个,是单独的一个房间。
结账的时候用的还是算盘,还有一些现在很难见到的老式工具箱和烫发机,估计要把妈妈婆婆叫出来才能认出来。
来店里的几乎都是一些老常客了,这位银发老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,还要来店里吹头发,果然女人爱美不分年龄~
1949年前这里还叫和平美容室,如今一半已经隔出去做了其他门店。
“格格不入”的理发店
【沪江理发店】
各种服装店、咖啡店林立的南昌路上,有一家老的像穿越来的理发店,和其他精致的门面形成了对比。
理发师爷叔大都四五十岁了,说起话来比较严肃,给人凶凶的感觉。但是转头给客人做头的时候,又喜笑颜开了。
店里一共六个座位,三蓝三红分别对应男女客人。
老式的烫头机那是必不可少的,也许你妈妈年轻时那一头大波浪,就是用这个烫出来的哦~
“沪江”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,但由于种种原因,老沪江在2001年歇业了,店里的师傅四散而去但这家由于离原来的店址最近、师傅都是原版人马,所以生意很好。
客人专门从北京来理发
【红玫瑰理发厅】
这家理发店从解放前就存在了,不知道什么时候收归国有的。现在上海国营理发店要么倒闭,要么转制,剩下的很少。
刚开始顾客都是以周边居民为主,但有的老顾客虽然搬家了,依然找回来剃头。这位客人就是从北京过来剪头发的。
师傅一边剃头一边给我说:“你现在出去看,很少有人拿这种刮刀剃头了,他们不敢,这个考验技术”。
看到一个插满电线丝的盒子,好奇问阿姨,阿姨直接在我头上试验起来。原来有的女客人头发太短,卷发器卷不了,就用电线一转一折,就能烫出很卷的短发了。
现在的红玫瑰理发厅门面看起来比较现代了,一楼是保留的理发厅,二楼变成了美容院。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普通的门店里,承载了多少人的回忆。
小时候跟妈妈去的理发店
【华安美丽馆】
小时候都有跟着妈妈一起去美发店的经历,看着抹在妈妈头上的药水,罩在头上的各种机器,都是那么新奇。
这家店男士和女士是分开的左右两个区域,也有对应专门的理发师。老师傅们的制服看似简单,但衬衣加西装马甲,这不就是老绅士们的穿法吗。
我们这一辈的理发店,洗头都是躺着洗。这种藏在柜台里的洗头台,剪完头拉开弯腰就能洗头了,非常方便。
没有推销办卡,不罗嗦聊天,有的只是给客人把头发打理好的专业水平。
把头剪了洗了,椅子往后一躺,就到了男宾的修面环节了。一条热毛巾先热敷脸部,再涂泡沫。
这家理发店创立于1926年,原名为丽美理发所,最初由荷兰人修建设计。文革时期,上海也只有华安一家保留了烫发工艺。
现在一楼是理发店,二楼是美容馆,就连小队长的妈妈还是会经常来这里烫头呢。
比爷爷年纪还大的理发店
【建新理发店】
沿着顺昌路直走左拐到合肥路上,意外的发现还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门面。
师傅正在给这位熟客染头发,透明的耳罩套上耳朵,师傅就开始娴熟的染起头发来。
我问师傅:“这家店到底开了多久呀?”
师傅说:“具体多少年我也不知道了,但肯定比你爷爷年纪大!”
店里一共就三个座位,其中一个座位看起来非常的古老,看样子非常有重量,脚踏板也是木头的。
这家店理发的价格也算是很便宜的价钱了,赚不了多少钱,为的就是让老顾客能有剪头发的地方。
老克勒们的回忆
【中原美发厅】
雁荡路上两边的建筑,都充满了浓浓的上世纪复古风格,其中有一家中原美发厅是曾经风靡上海滩的高水准理发店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很多住在淮海路上的人都会选择这里来理头,店内师傅清一色的黑白制服,非常的绅士礼貌。
【南京美发厅】
南京美发厅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,如今也有八十多年历史了。旧时上海的达官贵人、豪门都在南京理发店做头。
如今虽不如旧时光,但站在门口,仿佛还能看见以前在这发生的故事。
【每个小区门口都有的】
有的小店可能不是那么的有背景、有故事,但是却默默的为店周围的居民服务。
老王家附近就有一个天桥理发店,王王还和店里的阿姨聊的很开心,就像是放学回家遇到小区的阿姨一样。
现在的很多理发店,店员喋喋不休的推销,老人们都望而却步。而上面这些小店不仅承载了上海人一代又一代对美的追求,还充满了老一辈人的记忆,如果他们慢慢的消失了,这些老客人该到哪里去理发呢?
摄影丨奶黄包
作者丨折耳根